7.3 建筑措施
第7.3.1条 在满足使用和其他要求的前提下,建筑体型应力求简单。当建筑体型比较复杂时,宜根据其平面形状和高度差异情况,在适当部位用沉降缝将其划分成若干个刚度较好的单元;当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较大时,可将两者隔开一定距离,当拉开距离后的两单元必须连接时,应采用能自由沉降的连接构造。 |
第7.3.2条 建筑物的下列部位,宜设置沉降缝: |
1.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
2.、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
3.长高比过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
4.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
5.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
6.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沉降缝应有足够的宽度,缝宽可按表7.3.2选用。
7.3.3相邻建筑物基础间的净距,可按表7.3.3选用。
房屋沉降缝的宽度 | 表7.3.2 | |
---|---|---|
房屋层数 | 沉降缝宽度(mm) | 二~三 |
四~五 五层以上 | 50–80 80–120 不小于120 |
相邻建筑物基础间的净距(m) | 表7.3.3 |
---|---|
被影响建筑 |
的长高比 |* 2.0≤L/Hf <3.0 |* 3.0≤L/Hf <5.0 | 影响建筑的预估平 均沉降量s(mm) | 70–150 160–250 260–400 >400 | 2–3 3–6 6–9 9–12 | 3–6 6–9 9–12 ≥12 | 注: 1.表中L为建筑物长度或沉降缝分隔的单元长度(m);Hf 为自基础底面标高算起的建筑物高度(m); 2.当被影响建筑的长高比为1.5 <L/Hf<2.0时,其间净距可适当缩小。
第7.3.4条 相邻高耸结构或对倾斜要求严格的构筑物的外墙间隔距离,应根据倾斜允许值计算确定。 |
第7.3.5条 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标高,应根据可能产生的不均匀沉降采取下列相应措施: |
1.室内地坪和地下设施的标高,应根据预估沉降量予以提高。建筑物各部分(或设备之间)有联系时,可将沉降较大者标高提高;
2.建筑物与设备之间,应留有净空。当建筑物有管道穿过时,应预留孔洞,或采用柔性的管道接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