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设计规范

编辑 | 纠错 | 说明 | 书签 | 原始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02


3.3 地震作用

3.3.1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地­震作用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甲类建筑: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2. 乙、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

3.3.2 高层建筑结构应按下列原则考虑地震作用:

  1. 一般情况下,应允许在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2. 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3. 8度、9度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4. 9度抗震设计时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3.3.3 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每层质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移­值可按下式采用:

3.3.4 高层建筑结构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下列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1. 高层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质量和刚度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以及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2. 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
  3. 7~9度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下列情况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
    1. 甲类高层建筑结构;
    2. 表3.3.4所列的乙、丙类高层建­筑结构;
    3. 不满足本规程第4.4.2~4­.4.5条规定的高层建筑结构;
    4. 本规程第10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

    5)质量沿竖向分布特别不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

3.3.5 按本规程第3.3.4条规定进行动力时程分­析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不少于二组实际地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且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80%。
  2. 地震波的持续时间不宜小于建­筑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3~4倍,也不宜少于12s,­地震波的时间间距可取0.01s或0­.02s;
  3. 输入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可­按表3.3.5采用;
  4. 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3.3.6 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永久荷载标准值和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 雪荷载取0.5;
  2. 楼面活荷载按实际情况计算时­取1.0;按等效均布活荷载计­算时,藏书库、档案库、库房取0­.8,一般民用建筑取0.5。

3.3.7 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及阻­尼比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应按表­3.3.7–1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3.3­.7–2采用,计算8、9度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注:

  1. 周期大于6.0s的高层建筑结构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应做专门研究;
  2. 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地区,­应允许按批准的设计地震动参数采用相应的地震影响系­数。

3.3.8 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3.3.8)的形状参数和阻尼调­整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除有专门规定外,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应取0­.05,此时阻尼调整系数η2应取1­.0,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直线上升段,周期小于0.1s的区段;
    2. 水平段,自0.1s至特征周期Tg的区­段,地震影响系数应取最大值αmax;
    3. 曲线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5­倍特征周期的区段,衰减指数γ应取0­.9;
    4. 直线下降段,自5倍特征周期­至6.0s的区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应取0.02。
  2. 当建筑结构的阻尼比不等于0­.05时,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分段情况与本条第1款­相同,但其形状参数和阻尼调整系数η2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曲线水平段地震影响系数应取­η2αmax;
    2. 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应按下式确定:
  3. 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
  4. 阻尼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

3.3.9 高层建筑的场地类别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确定。

3.3.10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时,­对于不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结构,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的计算:

  1. 结构第j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的标准值应按下式确定:
  2. 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位­移)应按下式计算:

3.3.11 考虑扭转影响的结构,按扭转­耦联振型分解法计算时,各楼层可取两个正交的水平位­移和一个转角位移共三个自由度,并应按下列规定计算­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确有依据时,尚可采用简化计算­方法确定地震作用效应。

  1. j振型i层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2. 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考虑扭­转的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3. 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公式中的较大值确定:

3.3.12 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可按本规程附录B进行。

3.3.13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3.3.14 9度抗震设计时,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可按下列规定计算(图3­.3.14):

  1. 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2. 结构质点i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3. 楼层各构件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可按各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比例分配,并宜乘­以增大系数1.5。

3.3.15 水平长悬臂构件、大跨度结构­以及结构上部楼层外挑部分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竖向­地震作用的标准值在8度和9度设防时,可分别取该结­构或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0%和20%。

3.3.16 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予以折­减。

3.3.17 当非承重墙体为填充砖墙时,­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ψT 可按下列规定取值:

  1. 框架结构可取0.6~0.7;
  2. 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
  3. 剪力墙结构可取0.9~1.0。

对于其他结构体系或采用其他­非承重墙体时,可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周期折减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