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设计规范

编辑 | 纠错 | 说明 | 书签 | 原始

高耸结构设计规范 GB 50135-2006


2.2 符 号

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设计值
Af——风压频遇值作用下塔楼处水平动位移幅值;
C——设计时对变形、裂缝等规定的相应限值;
Eh、Ev——水平、竖向地震作用;
F——力、集中荷载、基础和锚板基础所受的拔力(设计值);
FE——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
FEv——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
F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上部结构传至基础的竖向力值;
Fpi——第i根桩桩顶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轴向上拔力标准组合值;
Fi、Fvi——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作用;
G——永久荷载、结构的重力、基础自重(包括基础上的土重)、桩身的有效重力,水下部分按浮重计;
Ci、Gj——集中于质点i、j的重力;
CE——抗震计算时结构的总重力代表值;
Ge——土体重量;
Gf——基础和锚板基础重量;
Ceq——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
Ck——基础自重(包括基础上的土重)标准值;
H——塔的总高度;
M——力矩或弯矩、弯矩设计值、上部结构传至基础的弯矩(设计值);
M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上部结构传至基础的力矩值;
Mc——横向风振引起的弯;
MA——顺风向风力引起的弯矩;
Mx、My——对x轴、y轴的弯矩;
N———轴向力(拉力或压力)及其设计值、纤绳拉力、上部结构传至基础的竖向荷载设计值;
N'Ex——欧拉临界;
Nk——标准荷载作用下的轴向力;
Nm——截面弯矩在单肢中引起的轴力;
Ph——上部结构传至基础的水平力;
Q——可变荷载;
R——抗力
SEhk、SEvk——水平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作用效应值;
SGk、SQik——永久荷载、第i个可变荷载标准值的荷载效应值;
S——j振型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
Sc、SA——横向风振、顺风向风力的荷载效应;
T——高耸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
Tj——结构j振型的自振周期;
V——剪力;
Ve——体滑动面上剪切抗力的竖向分量之和;
Vl——缀板的剪力;
V1——分配到一个缀板面的剪力;
P——基底均布荷载设计值;
P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基础底面平均压力代表值;
Pk,max——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基础边缘的最大压力代表值;
Pk,min——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基础边缘的最小压力代表值;
Pmax——基底边缘最大压力设计值;
Px——计算截面x-x处的基底压力设计值;
q——塔筒线分布重力;
qa、ql——单位面积上、单位长度上的覆冰重力荷载;
r——桅杆杆身最不利风载效应;
Ucr——临界风速;
wk——作用在高耸结构z高度处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Wo——基本风压值;
WLij——横向共振引起的等效静风载;
σc、σc ——迎风面、背风面混凝土的压应力;
σs——迎风面纵向钢筋的应力;
σsc——在标准荷载以及温度作用下的纵向钢筋拉应力;
σsT——温度作用下钢筋拉应力;
t——焊缝剪应力;
tx、ty——垂直于焊缝长度方向、沿焊缝长度方向的焊缝应力;
wi——结构振动第i阶圆频率;
△u——水平位移;
△u’——层间水平位移。
2.2.2 计算指标
E——钢材的弹性模量;
Ec——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Es——钢筋、钢丝绳的弹性模量;
Nb——每个螺栓承载力设计值;
Nb c 、Nb t 、Nb v ——每个螺栓的承压、抗拉、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f——钢材、钢丝绳强度设计值;
fb c 、fb t 、fb v ——螺栓的承压、抗拉、抗剪强度设计值;
fc——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i——桩穿过的各分层土的极限摩阻力;
fk——材料强度的标准值;
fsE——地基抗震承载力设计值;
fs——钢筋强度设计值、地基承载力设计值;
ftk——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
fu——钢材抗拉强度、钢丝绳的破坏强度;
fv——钢材屈服强度;
fw c 、fw t 、fwv ——对接焊缝的抗压、抗拉、抗剪强度设计值;
fw f ——角焊缝的(抗压、抗拉、抗剪)强度设计值。
2.2.3 几何参数
A——截面面积、毛截面面积、基础底面积;
Ao——锚栓孔面积、换算截面面积;
An——净截面面积;
Au、Anu——格构式构件的单肢毛截面面积、净截面面积;
As——钢筋截面面积;
B——基础底面宽度(最小边长);或力矩作用方向的基础底面边长;
H——高耸结构的总高度;
Ho——基础高度;
I——截面惯性矩;
Io——换算截面惯性矩;
In——净截面惯性矩;
L——基础底面长度;
S——作用(荷载)效应、截面对某轴的面积矩;
W——截面抗弯模量;
Wn——净截面抗弯模量;
Wx、Wy——对x轴、y轴的截面抗弯模量;
W1——毛截面抗弯模量;
α——缀板中到中的距离、振动加速度、合力作用点到基础底面最大压力边的距离;
αc——圆(环)形基础的基底受压面宽度;
αk——构件截面几何参数标准值;
αx、αy——合力作用点至ex一侧、ey一侧基础边的距离;
b——基本覆冰厚度、平行于x轴的基础边长;
d——螺栓直径,基础埋置深度,桩身直径,圆柱体直径;
de——螺栓(螺纹处)的有效直径;
do——螺栓孔径;
ex——x方向的偏心距;
ey——y方向的偏心距;
eok——轴向力对截面重心的偏心距(标准荷载作用时);
h——高度、截面高度;
hcr——土重法计算的临界深度;
hf——角焊缝的焊脚尺寸;
hi——计算截面i的高度、集中质点i的高度;
ht——基础上拔深度;
i——(塔筒)截面的回转半径;
l——长度;
li——桩穿过的各分层土的厚度;
lo——杆件的计算长度;
lx(H)、lx(0)——结构顶部与底部宽度;
lw——(角)焊缝的计算长度;
rco——截面核心距(半径);
r——塔筒壁厚中线的半径;
l/rc——塔筒代表截面处的弯曲变形曲率;
s——基础沉降量;
t——连接件的厚度,筒壁厚度;
Up——桩的截面周长;
α——角度、受压区的半角系数;
αo——土体计算的抗拔角;
αk——几何参数的标准值;
λ——构件长细比;
λo——弹性支承点之间杆身换算长细比;
φ——截面受压区半角。
2.2.4 计算系数及其他
A——压缩系数;
C——凝聚力;
Ea——主动土压力;
Re——雷诺数;
R(·)——结构构件的抗力函数;
RM、RN——截面抗弯、抗压承载力;
e——孔隙比;
△t——温度差;
ui、uj——i、j点的水平位移;
uji——j振型在i点处的相对位移;
αb——桩与土之间抗拔极限摩阻力与受压极限摩阻力间的折减系数;
αcr——(计算裂缝宽度)与构件受力有关的特征系数;
αi——相应于周期Tj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a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
αv,max——竖向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
αT——混凝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
αt——受拉钢筋的半角系数;
αl——与直径有关的覆冰厚度修正系数;
α2——覆冰厚度的高度递增系数;
βz ——z高度处的风振系数;
βo——风振系数动力部分的基本值;
βmx、βtx——压弯构件弯矩作用平面内、平面外的等效弯矩系数;
γ——覆冰重度;
γo——高耸结构重要性系数;
γEh、γEv——水平、竖向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
γG、γQ——永久荷载、可变荷载的荷载分项系数;
γj——j振型的参与系数;
γR1——土体重的抗拔稳定系数;
γR2——基础重的抗拔稳定系数;
γR——结构抗力分项系数;
γRE——抗力抗震调整系数;
γw——风荷载分项系数、抗震计算时风荷载分项系数;
γs——桩侧抗阻力分项系数;
ε1——风压脉动和高度变化等的影响系数;
ε2——振型、结构外形的影响系数;
εq——综合考虑风压脉动、高度变化及振型影响的系数;
ζ——结构阻尼比;
η——风振系数(动力部分)基本值的调整系数;
ηz——考虑脉动风荷载沿竖向空间相关的折减系数;
μ ——地基的摩擦系数;
μI——横向力系数;
μs——风荷载体型系数;
μz———z高度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μf——风压脉动系数;
υ——计算裂缝宽度时与纵向受拉钢筋表面特征有关的系数;
ξ——脉动增大系数、杆身刚度折减系数、受压区相对高度;
ψh——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系数;
ψ——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
φ——挡风系数;
ψ——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环形基础底板外形系数;
ψc——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
ψq——可变荷载的准永久值系数;
ψf——可变荷载的频遇值系数;
ψw——抗震计算时风荷载组合值系数;
ψt——钢丝绳扭纹强度调整系数;
ψ2——钢丝强度不均匀系数;
ω——塔筒水平截面的特征系数;
ρ——纵向钢筋的配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