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设计规范

编辑 | 纠错 | 说明 | 书签 | 原始

高耸结构设计规范 GB 50135-2006


3 基本规定

3.0.1 高耸结构在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应具有足够的可靠度。结构可靠度可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确定。

3.0.2 本规范采用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

3.0.3 高耸结构在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应满足下列功能要求:

  1. 1 在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时,能­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
  2. 2 在正常使用时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3. 3 在正常维护下具有足够的耐久性能。
  4. 4 在设计规定的偶然事件发生时­及发生后,仍能保持必须的整体稳定性。

3.0.4 高耸结构设计时,应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产生社会影响等)的严重性,采用不同的安全等级。高­耸结构安全等级的划分应符合表3­.0.4的要求。
表3.0.4 高耸结构的安全等级

安全等级 破坏后果 高耸结构类型示例
一级 很严重 重要的高耸结构
二级 严重 一般的高耸结构

结构重要性系数γo按下列规定采用:
1) 1 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及以上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1。

  1. 2 对安全等级为二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0。

    注:对特殊高耸结构,其安全­等级和结构重要性系数应由建设方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且不应低于本条的要求。

3.0.5 极限状态分为下列两类:

  1. 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这种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
  2. 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这种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限值。

3.0.6 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高耸­结构及构件应按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和偶然组合进行设­计。

  1. 1 基本组合应采用下列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中最不利值确定:

    1)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1. 2) 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式中 γo ——高耸结构重要性系数,见表3.0.4;
γG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按表3.0.6—l采用;
表3.0.6–1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2 偶然组合
高耸结构在偶然组合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中,偶然作用的代表值不乘分项系数,与­偶然作用同时出现的可变荷载,应根据观测资料和工程­经验采用适当的代表值。具体的表达式及参数,应按有­关规范确定。

3.0.7 高耸结构抗震设计时基本组合­应采用下列极限状态表

3.0.8 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分别采用荷载的短期效应组合(标­准组合或频遇组合)和长期效应组合(准永久组合)进­行设计,使变形、裂缝等作用效应的代表值符合下式要­求:
S≤C (3.0.8–1)
式中S ——变形、裂缝等作用效应的代表值;
C ——设计时对变形、裂缝等规定的­相应限值,应符合本规范第3­.0.10条的规定。
1 标准组合:

3.0.10 高耸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控制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 对于装有方向性较强(如微波­塔、电视塔)或工艺要求较严格(如石油化工塔)的设­备的高耸结构,在不均匀日照温度或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在设备所在位置的塔身角位移应满足工艺要求。
  2. 2 在风荷载或常遇地震作用下,­塔楼处的剪切变形不宜大于l/300。
  3. 3 在风荷载的动力作用下,设有­游览设施或有人员在塔楼值班的塔,塔楼处振动加速度­幅值Af ω 2 1 不应大于200mm/s2 。其中对有常驻值班人员的塔­楼Af为风压频遇值作用下塔楼处水平动位移幅值,其­值为结构对应点在0.4ω k 作用下的位移值与0.4μz μs ω o 作用下的位移值之差,ω 1 为基频;仅有游客的塔楼可按­照实际使用情况取Af 为6~7级风作用下水平动位移幅值。
  4. 4 在各种荷载标准值组合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不应大于0­.2mm。
  5. 5 高耸结构的基础沉降应按本规­范第7.2.5条控制。
  6. 6 高耸结构在以风为主的荷载标­准组合及以地震作用为主的荷载标准组合下的水平位移­,不得大于表3.0.10的规定。

    表3.0.10 高耸结构水平位移限值

H——总高度
h——纤绳之间距 。
2 高耸结构中的单管塔的水平位­移限值可比表3.0.10所列限值适当放宽,­具体限值根据各行业标准确定。但同时应按荷载的设计­值对塔身进行非线性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并将塔脚­处非线性作用传给基础进行验算。

  1. 3 对于下部为混凝土结构,但上­部为钢结构的自立式塔,总体位移控制条件不变。对下­部混凝土结构,还应符合结构变形及开裂的有关规定。

3.0.11 对于变形控制的高耸结构,宜­采用适当的振动控制技术来减小结构变形及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