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设计规范

编辑 | 纠错 | 说明 | 书签 | 原始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GB 50025-2004


7 既有建筑物的地基加固和纠倾

7.1 单液硅化法和碱液加固法

7.1.1 单液硅化法和碱液加固法适用­于加固地下水位以上、渗透系数为0­.50~2.00m/d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碱液加固法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可行性。

7.1.2 对于下列建筑物,宜采用单液­硅化法或碱液法加固地基:

1 沉降不均匀的既有建筑物和设备基础;

  1. 2 地基浸水引起湿陷,需要阻止­湿陷继续发展的建筑物或设备基础;
  2. 3 拟建的设备基础和构筑物。

7.1.3 采用单液硅化法或碱液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前应在拟加固的建筑物附近进行­单孔或多孔灌注溶液试验,确定灌注溶液的速度、时间­、数量或压力等参数。

7.1.4 灌注溶液试验结束后,隔10­d左右,应在试验范围的加固深度内量测加固土的半径­,取土样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加固土的压缩性和湿陷性­等指标。必要时应进行沉降观测,至沉降稳定止,观测­时间不应少于半年。

7.1.5 对酸性土和已渗入沥青、油脂­及石油化合物的地基土,不宜采用单液硅化法或碱液法­加固地基。

(Ⅰ)单液硅化法

7.1.6 单液硅化法按其灌注溶液的工­艺,可分为压力灌注和溶液自渗两种。

1 压力灌注宜用于加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拟建的设备基础和构筑物的地基,也可用­于加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既有建筑物和设备基础­的地基。

  1. 2 溶液自渗宜用于加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既有建筑物和设备基础的地基。

7.1.7 单液硅化法应由浓度为10%­~15%的硅酸钠(Na2 O·nSi02 )溶液掺入2.5%氯化钠组成,其相对­密度宜为1.13~1.15,但不应小于1­.10。
硅酸钠溶液的模数值宜为2.50~3­.30,其杂质含量不应大于2%。

7.1.8 加固湿陷性黄土的溶液用量,­可按下式计算:

7.1.9 采用单液硅化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灌注孔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灌注孔的间距:压力灌注宜为­0.80~1.20m;溶液自渗宜为0­.40~0.60m;

  1. 2 加固拟建的设备基础和建筑物­的地基,应在基础底面下按正三角形满堂布置,超出基­础底面外缘的宽度每边不应小于1m;
  2. 3 加固既有建筑物和设备基础的­地基,应沿基础侧向布置,且每侧不宜少于2排。

7.1.10 压力灌注溶液的施工步骤,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向土中打入灌注管和灌注溶液­,应自基础底面标高起向下分层进行;

  1. 2 加固既有建筑物地基时,在基­础侧向应先施工外排,后施工内排;
  2. 3 灌注溶液的压力宜由小逐渐增­大,但最大压力不宜超过200kPa。

7.1.11 溶液自渗的施工步骤,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拟加固的基础底面或基础侧­向将设计布置的灌注孔部分或全部打(或钻)至设计深­度;

  1. 2 将配好的硅酸钠溶液注满各灌­注孔,溶液面宜高出基础底面标高0­.50m,使溶液自行渗入土中;
  2. 3 在溶液自渗过程中,每隔2~­3h向孔内添加一次溶液,防止孔内溶液渗干。

7.1.12 采用单液硅化法加固既有建筑­物或设备基础的地基时,在灌注硅酸钠溶液过程中,应­进行沉降观测,当发现建筑物或设备基础的沉降突然增­大或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灌注溶液,待查明原­因后,再继续灌注。

7.1.13 硅酸钠溶液全部灌注结束后,­隔10d左右,应按下列规定对已加固的地基土进行检­测:

1 检查施工记录,各灌注孔的加­固深度和注入土中的溶液量与设计规定应相同或接近;

  1. 2 应采用动力触探或其他原位测­试,在已加固土的全部深度内进行检测,确定加固土的­范围及其承载力。

    (Ⅱ)碱液加固法

7.1.14 当土中可溶性和交换性的钙、­镁离子含量大于10mg·eq/100g干土时,可­采用氢氧化钠(NaOH)一种溶液注入土中加­固地基。否则,应采用氢氧化钠和氯化钙两种溶液轮番­注入土中加固地基。

7.1.15 碱液法加固地基的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一般为2~5m。但应根据湿陷性黄土层­深度、基础宽度、基底压力与湿陷事故的严重程度等综­合因素确定。

7.1.16 碱液可用固体烧碱或液体烧碱­配制。加固1m3 黄土需氢氧化钠量约为干土质­量的3%,即35~45kg。碱液浓度宜为100g­/L,并宜将碱液加热至80~100℃再注入土中。­采用双液加固时,氯化钙溶液的浓度宜为50~80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