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设计规范

编辑 | 纠错 | 说明 | 书签 | 原始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2016年版)


11.2 生土房屋

11.2.1 本节适用于6度、7度(0.10g)未经焙烧的土坯­、灰土和夯土承重墙体的房屋及土窑洞、土拱房。
注:1 灰土墙指掺石灰(或其他粘结­材料)的土筑墙和掺石灰土坯墙;

  1. 2 土窑洞指未经扰动的原土中开­挖而成的崖窑。

11.2.2 生土房屋的高度和承重横墙墙­间距应符合下列要求:
1) 1 生土房屋宜建单层,灰土墙房­屋可建二层,但总高度不应超过6m。

  1. 2 单层生土房屋的檐口高度不宜­大于2.5m。
  2. 3 单层生土房屋的承重横墙间距­不宜大于3.2m。
  3. 4 窑洞净跨不宜大于2.5m。

11.2.3 生土房屋的屋盖应符合下列要求:
1) 1 应采用轻屋面材料。

  1. 2 硬山搁檩房屋宜采用双坡屋面­或弧形屋面,檩条支承处应设垫木;端檩应出檐,内墙­上檩条应满搭或采用夹板对接和燕尾榫加扒钉连接。
  2. 3 木屋盖各构件应采用圆钉、扒­钉、钢丝等相互连接。
  3. 4 木屋架、木梁在外墙上宜满搭­,支承处应设置木圈梁或木垫板;木垫板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分别不宜小于500mm、370mm和60m­m;木垫板下应铺设砂浆垫层或黏土石灰浆垫层。

11.2.4 生土房屋的承重墙体应符合下列要求:
1) 1 承重墙体门窗洞口的宽度,6­、7度时不应大于1.5m。

  1. 2 门窗洞口宜采用木过梁;当过­梁由多根木杆组成时,宜采用木板、扒钉、铅丝等将各­根木杆连接成整体。
  2. 3 内外墙体应同时分层交错夯筑­或咬砌。外墙四角和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左右放置一层竹筋、木条、荆条等编织的拉结网­片,每边伸入墙体应不小于1000mm或至门窗洞边­,拉结网片在相交处应绑扎;或采取其他加强整体性的­措施。

11.2.5 各类生土房屋的地基应夯实,­应采用毛石、片石、凿开的卵石或普通砖基础,基础墙­应采用混合砂浆或水泥砂浆砌筑。外墙宜做墙裙防潮处­理(墙脚宜设防潮层)。

11.2.6 土坯宜采用黏性土湿法成型并­宜掺入草苇等拉结材料;土坯应卧砌并宜采用黏土浆或­黏土石灰浆砌筑。

11.2.7 灰土墙房屋应每层设置圈梁,­并在横墙上拉通;内纵墙顶面宜在山尖墙两侧增砌踏步­式墙垛。

11.2.8 土拱房应多跨连接布置,各拱­脚均应支承在稳固的崖体上或支承在人工土墙上;拱圈­厚度宜为300mm~400mm,应支模砌筑,不应­后倾贴砌;外侧支承墙和拱圈上不应布置门窗。

11.2.9 土窑洞应避开易产生滑坡、山­崩的地段;开挖窑洞的崖体应土质密实、土体稳定、坡­度较平缓、无明显的竖向节理;崖窑前不宜接砌土坯或­其他材料的前脸;不宜开挖层窑,否则应保持足够的间­距,且上、下不宜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