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设计规范

编辑 | 纠错 | 说明 | 书签 | 原始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2016年版)


4.2 天然地基和基石出

4.2.1 下列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1. 1 本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2. 2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黏性土层的下列建筑:
    • 1)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
    • 2)砌体房屋;
    • 3)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4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和框架-抗震墙房屋;
    • 4)基础荷载与3)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和多层混凝土抗震墙房屋。 注:软弱黏性土层指7度、8度和9度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别小于80、100和120kPa的土层。
4.2.2 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时,应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且地基抗震承载力应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计算。
4.2.3 地基抗震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 f_{aE} = \zeta_af_a $$ 式中: \(f_{aE}\) --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
\(\zeta_a\) -- 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应按表4.2.3采用;
\(f_a\) -- 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采用。
表4.2.3 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岩土名称和性状\(\zeta_a\)
岩石,密实的碎石土,密实的砾、粗、中砂,\(f_{ak} \ge 300 \)的黏性土和粉土1.5
中密、稍密的碎石土,中密和稍密的砾、粗、中砂,密实和中密的细、粉砂,\(150kPa \le f_{ak} < 300kPa\)的黏性土和粉土,坚硬黄土1.3
稍密的细、粉砂,\(100kPa \le f_{ak} < 150 kPa \)的黏性土和粉土,可塑黄土1.1
淤泥,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杂填土,新近堆积黄土及流塑黄土1.0
4.2.4 验算天然地基地震作用下的竖向承载力时,按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和边缘最大压力应符合下列各式要求: $$ p \le f_{aE} $$ $$ p_\max \le 1.2f_{aE} $$ 式中: \(p\) -- 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
\(p_\max\) -- 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边缘的最大压力。
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底面不宜出现脱离区(零应力区);其他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脱离区(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