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A 建立专用或地区混凝土强度曲线的基本要求
A.0.1 采用中型回弹仪, 并应符合本规程第3.1
节的各项要求。
A.0.2 采用低频超声波检测仪, 并应符合本规程第4.1 节的各项要求。
A.0.3 选用的换能器应符合本规程第4.2 节的各项要求。
A.0.4 混凝土用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 175、《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 1344 和《复合硅酸盐水泥》GB 12958 的要求, 混凝土用砂、石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的要求。
A.0.5 选用本地区常用水泥、粗骨料、细骨料, 按常用配合比制作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0~C60 的、边长150mm 的立方体试件。
A.0.6 试件准备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1 试模应采用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钢模;
- 2 每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试件数宜为21 块, 采用同一盘混凝土均匀装模振动成型;
- 3 试件拆模后如采用自然养护, 宜先放置在水池或湿砂堆中养护7d, 然后按“品”字形堆放在不受日晒雨淋处,备在各龄期测试用;如采用蒸气养护, 则试块的养护制度应与构件预设的养护制度相同;
- 4 试件的测试龄期宜分为7d、14d、28d、60d、90d、180d 和365d;
- 5 对同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每个测试龄期测3
个试件(一组)。
A.0.7 试件的测试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 1 整理试件。将被测试件四个浇筑侧面上的尘土、污物等擦拭干净,以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的3 个试件作为一组,依次编号;
- 2 在试件测试面上标示超声测点。 取试块浇筑方向的侧面为测试面, 在两个相对测试面上分别画出相对应的3 个测点(图A.0.7);
- 3 测量试件的超声测距。采用钢卷尺或钢板尺,在两个超声测试面的两侧边缘处逐点测量两测试面的垂直距离,取两边缘对应垂直距离的平均值作为测点的超声测距值1 l 、2 l 、3 l ;
- 4 测量试件的声时值。在试件两个测试面的对应测点位置涂抹耦合剂, 将一对发射和接收换能器耦合在对应测点上,并始终保持两个换能器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逐点测读声时读数1 t 、2 t 、3 t ,精确至0.1μs;
- 5 计算声速值。分别计算3 个测点的声速值i v 。取3 个测点声速的平均值作为该试件的混凝土中声速代表值v ,即:

6 测量回弹值。应先将试件超声测试面的耦合剂擦拭干净,再置于压力机上下承压板之间,使另外一对侧面朝向便于回弹测试的方向,然后加压至30~50kN 并保持此压力。分别在试件两个相对侧面上按本规程第5.2.1 条规定的水平测试方法各测8点回弹值, 精确至1。 剔除3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取余下10个有效回弹值的平均值作为该试件的回弹代表值R ,计算精确至0.1。
- 7 抗压强度试验。回弹值测试完毕后, 卸荷将回弹测试面放置在压力机承压板正中,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 50081 的规定速度连续均匀加荷至破坏。计算抗压强度实测值
,精确至0.1MPa。
A.0.8 测强曲线应按下述步骤进行计算:
1) 1 数据整理汇总。将各试块测试所得的声速值v 、回弹值R
和试块抗压强度实测值
汇总;
- 2 回归分析。宜采用下列形式的回归方程式计算:
(A.0.8–1)
式中 a — 常数项;
b 、c — 回归系数;
—
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换算值(MPa)。
- 3 误差计算。测强曲线的相对误差er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A.0.9 回归方程式的误差如符合本规程第6.0.4 条的要求, 则经有关部门批准后, 可作为专用或地区测强曲线。
A.0.10
可根据回归方程(A.0.8–1),按系列回弹代表值和声速代表值计算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
列出“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表 ”,供速查用。
A.0.11 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表只限于在建立测强曲线的立方体试件强度范围内使用,不得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