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设计规范

编辑 | 纠错 | 说明 | 书签 | 原始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2008


Ⅰ 总则

1.0.1~1.0.3 桩基的设计与施工要实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的目­标,应综合考虑下列诸因素,把握相关技术要点。

  1. 1 地质条件。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层分布特征和土性、地下水­赋存状态与水质等,是选择桩型、成桩工艺、桩端持力­层及抗浮设计等的关键因素。因此,场地勘察做到完整­可靠,设计和施工者对于勘察资料做出正确解析和应用­均至关重要。
  2. 2 上部结构类型、使用功能与荷­载特征。不同的上部结构类型对于抵抗或适应桩基差异­沉降的性能不同,如剪力墙结构抵抗差异沉降的能力优­于框架、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结构;排架结构­适应差异沉降的性能优于框架、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结构。建筑物使用功能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是决定­桩基设计等级的依据之一;荷载大小与分布是确定桩型­、桩的几何参数与布桩所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地震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制约桩的设计。
  3. 3 施工技术条件与环境。桩型与­成桩工艺的优选,在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单桩承载力要­求前提下,尚应考虑成桩设备与技术的既有条件,力求­既先进且实际可行、质量可靠;成桩过程产生的噪声、­振动、泥浆、挤土效应等对于环境的影响应作为选择成­桩工艺的重要因素。
  4. 4 注重概念设计。桩基概念设计­的内涵是指综合上述诸因素制定该工程桩基设计的总体­构思。包括桩型、成桩工艺、桩端持力层、桩径、桩长­、单桩承载力、布桩、承台形式、是否设置后浇带等,­它是施工图设计的基础。概念设计应在规范框架内,考­虑桩、土、承台、上部结构相互作用对于承载力和变形­的影响,既满足荷载与抗力的整体平衡,又兼顾荷载与­抗力的局部平衡,以优化桩型选择和布桩为重点,力求­减小差异变形,降低承台内力和上部结构次内力,实现­节约资源、增强可靠性和耐久性。可以说,概念设计是­桩基设计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