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设计规范

编辑 | 纠错 | 说明 | 书签 | 原始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2008


7.4 锤击沉桩

7.4.1 沉桩前必须处理空中和地下障­碍物,场地应平整,排水应畅通,并应满足打桩所需的­地面承载力。

7.4.2 桩锤的选用应根据地质条件、­桩型、桩的密集程度、单桩竖向承载力及现有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也可按本规范附录H 选用。

7.4.3 桩打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 桩帽或送桩帽与桩周围的间隙­应为5~10mm;
  2. 2 锤与桩帽、桩帽与桩之间应加­设硬木、麻袋、草垫等弹性衬垫;
  3. 3 桩锤、桩帽或送桩帽应和桩身­在同一中心线上;
  4. 4 桩插入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

7.4.4 打桩顺序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 对于密集桩群,自中间向两个­方向或四周对称施打;
  2. 2 当一侧毗邻建筑物时,由毗邻­建筑物处向另一方向施打;
  3. 3 根据基础的设计标高,宜先深后浅;
  4. 4 根据桩的规格,宜先大后小,先长后短。

7.4.5 打入桩(预制混凝土方桩、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钢桩)的桩位偏差,应符合表7­.4.5 的规定。斜桩倾斜度的偏差不­得大于倾斜角正切值的15%(倾斜角系桩的纵向中心­线与铅垂线间夹角)。

7.4.6 桩终止锤击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桩端位于一般土层时,应以­控制桩端设计标高为主,贯入度为辅;

  1. 2 桩端达到坚硬、硬塑的黏性土­、中密以上粉土、砂土、碎石类土及风化岩时,应以贯­入度控制为主,桩端标高为辅;
  2. 3 贯入度已达到设计要求而桩端­标高未达到时,应继续锤击3 阵,并按每阵10 击的贯入度不应大于设计规定­的数值确认,必要时,施工控制贯入度应通过试验确定。

7.4.7 当遇到贯入度剧变,桩身突然­发生倾斜、位移或有严重回弹、桩顶或桩身出现严重裂­缝、破碎等情况时,应暂停打桩,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7.4.8 当采用射水法沉桩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 射水法沉桩宜用于砂土和碎石土;
  2. 2 沉桩至最后1~2m 时,应停止射水,并采用锤击­至规定标高,终锤控制标准可按本规范第7­.4.6 条有关规定执行。

7.4.9 施打大面积密集桩群时,可采­取下列辅助措施:

  1. 1 对预钻孔沉桩,预钻孔孔径可­比桩径(或方桩对角线)小50~100mm,深度可­根据桩距和土的密实度、渗透性确定,宜为桩长的1/­3~1/2;施工时应随钻随打;桩架宜具备钻孔锤击­双重性能;
  2. 2 应设置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板­。袋装砂井直径宜为70~80mm,间距宜为1­.0~1.5m,深度宜为10~1­2m;塑料排水板的深度、间距与袋装砂井相同;
  3. 3 应设置隔离板桩或地下连续墙;
  4. 4 可开挖地面防震沟,并可与其­他措施结合使用。防震沟沟宽可取0­.5~0.8m,深度按土质情况决­定;
  5. 5 应限制打桩速率;
  6. 6 沉桩结束后,宜普遍实施一次复打;
  7. 7 沉桩过程中应加强邻近建筑物­、地下管线等的观测、监护。

7.4.10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总锤击数­及最后1.0m 沉桩锤击数应根据当地工程经验确定。

7.4.11 锤击沉桩送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 送桩深度不宜大于2.0m;
  2. 2 当桩顶打至接近地面需要送桩­时,应测出桩的垂直度并检查桩顶质量,合格后应及时­送桩;
  3. 3 送桩的最后贯入度应参考相同­条件下不送桩时的最后贯入度并修正;
  4. 4 送桩后遗留的桩孔应立即回填或覆盖。
  5. 5 当送桩深度超过2.0m 且不大于6.0m 时,打桩机应为三点支撑履带­自行式或步履式柴油打桩机;桩帽和桩锤之间应用竖纹­硬木或盘圆层叠的钢丝绳作“锤垫”,其厚度宜取15­0~200mm。

7.4.12 送桩器及衬垫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 送桩器宜做成圆筒形,并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耐打性。送桩器长度应满足送桩深­度的要求,弯曲度不得大于1/1000;
  2. 2 送桩器上下两端面应平整,且­与送桩器中心轴线相垂直;
  3. 3 送桩器下端面应开孔,使空心­桩内腔与外界连通;
  4. 4 送桩器应与桩匹配。套筒式送­桩器下端的套筒深度宜取250~350mm,套管内­径应比桩外径大20~30mm,插销式送桩器下端的­插销长度宜取200~300mm,杆销外径应比(管­)桩内径小20~30mm。对于腔内存有余浆的管桩­,不宜采用插销式送桩器;
  5. 5 送桩作业时,送桩器与桩头之­间应设置1~2 层麻袋或硬纸板等衬垫。内填­弹性衬垫压实后的厚度不宜小于60mm。

7.4.13 施工现场应配备桩身垂直度观­测仪器(长条水准尺或经纬仪)和观测人员,随时量测­桩身的垂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