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设计规范

编辑 | 纠错 | 说明 | 书签 | 原始

烟囱设计规范 GB 50051-2002


7.5 构 造 规 定

7.5.1 钢筋混凝土烟囱筒壁的坡度、­分节高度和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 筒壁坡度宜采用2%,对高烟­囱亦可采用几种不同的坡度;

  1. 2 筒壁分节高度,应为移动模板­的倍数,且不宜超过15m;
  2. 3 筒壁最小厚度应符合本规范表7.5.1 的有关规定;
  3. 4 筒壁厚度可随分节高度自下而­上阶梯形减薄,但同一节厚度宜相同。

    表7.5.1 筒壁最小厚度

筒壁顶口内径D(m) 最小厚度(mm)
D≤4 140
4< D≤6 160
6< D≤8 180
D>8 180+( D-8)×10
注:采用滑动模板施工时,最­小厚度不宜小于160mm。  

7.5.2 筒壁环形悬臂和筒壁顶部加厚­区段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图7­.5.2):
1) 1 环形悬臂一般可不配置钢筋。­受力较大或挑出较长的悬臂应按剪切计算配置钢筋。

  1. 2 在环形悬臂中,应沿悬臂设置­垂直楔形缝,缝的宽度为20~25mm,缝的间距宜­为1m 左右。
  2. 3 在环形悬臂处和筒壁顶部加厚­区段内,筒壁外侧环向钢筋应适当加密,一般宜增加1 倍配筋。
  3. 4 当环形悬臂挑出较长或荷载较­大时,宜在悬臂上下各2m 范围,对筒壁内外侧竖向钢筋­及环向钢筋适当加密,可增加1 倍。

7.5.3 筒壁上设有孔洞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 在同一水平截面内有两个孔洞­时,宜对称设置;

  1. 2 孔洞对应的圆心角不应超过7­0°。在同一水平截面内总的开孔圆心角不得超过14­0°;
  2. 3 孔洞宜设计成圆形。矩形孔洞­的转角宜设计成弧形(图7.5­.3);
  3. 4 孔洞周围应配补强钢筋,并尽­量配在孔洞边缘和筒壁外侧,其截面面积一般宜为同方­向被切断钢筋截面面积的1.3 倍。矩形孔洞转角处应配置与­水平方向成45°角的斜向钢筋,每个转角处的钢筋,­按筒壁厚度每100mm 不应小于250mm2 ,且不少于两根。

    所有补强钢筋伸过洞口边缘的­最小长度:地震区的烟囱为45d ,非地震区为40d 。

    特大烟道孔,配筋宜适当增加。

7.5.4 筒壁环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

7.5.5 筒壁最小配筋率应符合表7.5.5 的规定。

表7.5.5 筒壁最小配筋率(%)

配筋方式 双侧配筋 单侧配筋
竖向钢筋 外侧 0.25 0.40
内侧 0.20  
环向钢筋 外侧 0.25 0.25
内侧 0.10  
注:安全等级为一级的钢筋混­凝土烟囱应采用双侧配筋。      

7.5.6 筒壁采用单侧配筋时,筒壁内­侧的下列部位应配筋:
1) 1 筒壁厚度大于350mm。

  1. 2 筒壁长期处于外侧温度大于内­侧温度的部位。

7.5.7 环向钢筋应配在竖向钢筋靠筒­壁表面(双侧配筋时指内、外表面)一侧。

7.5.8 钢筋最小直径与最大间距应符­合表7.5.8 的规定。当为双侧配筋时,内外侧
钢筋应用拉筋拉结,拉筋直径­不应小于6mm,纵横间距为500mm。

表7.5.8 筒壁钢筋最小直径和最大间距(mm)

配筋种类 最小直径 最大间距
竖向钢筋 10 外侧250,内侧300
环向钢筋 8 200,且不大于壁厚

7.5.9 纵向钢筋的分段长度,应取移­动模板的倍数,并加搭接长度。
搭接长度按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规定采用。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在任一搭接范围内,不应超过截面内­全部钢筋根数的1/4。
当钢筋采用焊接接头时,其焊­接类型及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或规范的规定。

7.5.10 筒身应设测温孔、沉降观测点­和倾斜观测点。

7.5.11 内衬及隔热层构造见本规范6­.6.11、6.6.12 条的有关规定。

7.5.12 爬梯的设置应按本规范6.6.14 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7.5.13 检修平台,应按下列规定设置:
1) 1 烟囱高度小于60m时,无特­殊要求可不设置;

  1. 2 烟囱高度为60~100m时­,可仅在顶部设置;
  2. 3 烟囱高度大于100m时,在­中部适当增设平台;
  3. 4 当设置航空障碍灯时,检修平­台可与障碍灯维护平台共用,而不再单独设置检修平台。

7.5.14 爬梯和平台各杆件长度不宜超­过2.5m,杆件之间应以螺栓­连接。

7.5.15 爬梯和平台等金属构件,应采取防腐措施。

7.5.16 爬梯、平台与筒壁的连接应牢固可靠。

7.5.17 烟囱应设清灰孔和防雷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