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设计规范

编辑 | 纠错 | 说明 | 书签 | 原始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


5.2 承载力计算

第5.2.1条 基础底面的压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当轴心荷载作用时

pk ≤fa (5.2.1–1)

式中
pk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
fa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当偏心荷载作用时,除符合式(5.2.1–1)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式要求:

pkmax ≤1.2fa (5.2.1–2)

式中
pkmax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力值。

 
第5.2.2条 基础底面的压力,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1. 1 当轴心荷载作用时
pk = Fk +Gk (5.2.2–1)
A    

式中
Fk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
Gk –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
A–基础底面面积。

  1. 2 当偏心荷载作用时
pkmax = (Fk +Gk ) + Mk (5.2.2–2)
A W      
pkmin =(Fk +Gk )/A-Mk /W (5.2.2–3)      

式中
Mk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值;
W–基础底面的抵抗矩;
pkmin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小压力值。

图5.2.2:偏心荷载(e>b/­6)下基底压力计算示意 <BR> 当偏心距e>b/6时(图5­.2.2),pkmax 应按下式计算:

pkmax =2(Fk +Gk )/3la (5.2.2–4)

式中
l–垂直于力矩作用方向的基础底面边长;
a–合力作用点至基础底面最大压­力边缘的距离。

 
第5.2.3条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载荷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公式计算、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等­方法综合确定。
 
第5.2.4条 当基础宽度大于3m或埋置深­度大于0.5m时,从载荷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下式修正:
fa =fak +ηb γ(b-3)+ηd γm (d-0.5) (5.2.4)

式中
fa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本规范­第5.2.3条的原则确定;
ηb 、ηd –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按基底下土的类别查表5­.2.4取值;
γ–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b–基础底面宽度(m),当基宽­小于3m按3m取值,大于6m按6m取值;
γm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d–基础埋置深度(m),一般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对于地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

承载力修正系数 表5.2.4
土的类别 ηb
ηd 淤泥和淤泥质土 0 1.0 人工填土

e或IL 大于等于0.85的粘性土 | 0 | 1.0 | 红粘土 | 含水比αw >0.8 含水比αw ≤0.8 | 0 0.15 | 1.2 1.4 | 大面积 压实填土 | 压实系数大于0.95,粘粒含量ρc ≥10%的粉土 最大干密度大于2.1t/m3 的级配砂石 | 0 0 | 1.5 2.0 | 粉土 | 粘粒含量ρc ≥10%的粉土 粘粒含量ρc <10%的粉土 | 0.3 0.5 | 1.5 2.0 | e及IL 均小于0.85的粘性土 粉砂、细砂(不包括很湿与饱­和时的稍密状态) 中砂、粗砂、砾砂和碎石土 | 0.3 2.0 3.0 | 1.6 3.0 4.4 | 注: 1.强风化和全风化的岩石,­可参照所风化成的相应土类取值;其他状态下的岩石不­修正; 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本规­范附录D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时ηd 取0。

 
 
第5.2.5条 当偏心距e小于或等于0.033倍基础底面宽度时­,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式计算,并应满足变形要求:
fa =Mb γb+Md γm d+Mc ck (5.2.5)

式中
fa ---由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Mb ,Md ,Mc ---承载力系数,按表5.2.5确定;
b---基础底面宽度,大于6m时按­6m取值,对于砂土小于3m时按3m取值;
ck ---基底下一倍短边宽深度内土的­粘聚力标准值。

表5.2.5 承载力系数Mb、 Md、 Mc 表5.2.5
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ψk (°) Mb Md Mc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40 | 0 0.03
0.06 0.10 0.14 0.18 0.23 0.29 0.36 0.43 0.51 0.61 0.80 1.10 1.40 1.90 2.60 3.40 4.20 5.00 5.80 | 1.00 1.12
1) 1.25 1.39 1.55 1.73 1.94 2.17 2.43 2.72 3.06 3.44 3.87 4.37 4.93 5.59 6.35 7.21 8.25 9.44 10.84 | 3.14 3.32 3.51 3.71 3.93 4.17 4.42 4.69 5.00 5.31 5.66 6.04 6.45 6.90 7.40 7.95 8.55 9.22 9.97 10.80 11.73 | 注: ψk ---基底下一倍短边宽深度内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

 
 
第5.2.6条 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本规范附录H岩基载荷试验方法确定。对完整、较完整­和较破碎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根据室内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按下式计算:
fa =ψr. frk (5.2.6)

式中
fa ---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frk ---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kPa),可按本规范附录J确定;
ψr ---折减系数。根据岩体完整程度­以及结构面的间距、宽度、产状和组合,由地区经验确­定。无经验时,对完整岩体可取0­.5;对较完整岩体可取0.2–0.5;对较破碎岩体可取0.1–0.2。
注:1.上述折减系数值未考虑施­工因素及建筑物使用后风化作用的继续;
2.对于粘土质岩,在确保施­工期及使用期不致遭水浸泡时,也可采用天然湿度的试­样,不进行饱和处理。
对破碎、极破碎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根据地区经验取值,无地区经验时,可­根据平板载荷试验确定。

 
第5.2.7条 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有软弱卧­层时,应按下式验算:
Pz +Pcz ≤faz (5.2.7–1)

式中
Pz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值;
Pcz ---软卧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faz ---软卧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对条形基础和矩形基础,式(5.2.7–1)中的Pz 值可按下列公式简化计算:
条形基础

Pz =b(Pk -Pc )/b+2ztanθ (5.2.7–2)

矩形基础

Pz =lb(Pk -Pc )/(b+2ztanθ)(­l+2ztanθ) (5.2.7–3)

式中
b---矩形基础或条形基础底边的宽度;
l---矩形基础底边的长度;
Pc ---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z---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
θ---地基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的夹­角,可按表5.2.7采用。

地基压力扩散角θ 表5.2.7
Es1 /Es2 z/b 0.25 0.50 3

5 10 | 6° 10° 20° | 23° 25° 30° | 注: 1.Es1 为上层土压缩模量;Es2 为下层土压缩模量; 2.z/b<0.25时取θ=0°,必要­时,宜由试验确定;z/b>0­.50时θ值不变。

 
 
第5.2.8条 对于沉降已经稳定的建筑或经­过预压的地基,可适当提高地基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