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地基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
4.1 岩土的分类
第4.1.1条 作为建筑地基的岩土,可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
第4.1.2条 岩石应为颗粒间牢固联结,呈整体或具有节理裂隙的岩体。作为建筑物地基,除应确定岩石的地质名称外,尚应按4.1.3–4.1.4条划分其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
第4.1.3条 岩石的坚硬程度应根据岩块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frk 按表4.1.3分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和极软岩。当缺乏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资料或不能进行该项试验时,可在现场通过观察定性划分,划分标准可按本规范附录A.0.1执行。岩石的风化程度可分为未风化、微风化、中风化、强风化和全 风化。
坚硬程度类别 | 坚硬岩 | 较硬岩 | 较软岩 | 软岩 | 极软岩 |
---|---|---|---|---|---|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frk (MPa) | $ f_{rk} >60 $ | 60 \ge f_{rk}>30 | 30 \ge f_{rk}>15 | 15 \ge f_{rk}>5 | f_{rk} \le 5 |
第4.1.4条 岩体完整程度应按表4.1.4划分为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当缺乏试验数据时可按本规范附录A.0.2执行。
完整程度等级 | 完整 | 较完整 | 较破碎 | 破碎 | 极破碎 |
---|---|---|---|---|---|
完整性指数 | $ >0.75 $ | $ 0.75–0.55 $ | $ 0.55–0.35 $ | $ 0.35–0.15 $ | $ <0.15 $ |
注:完整性指数为岩体纵波波速与岩块纵波波速之比的平方。选定岩体、岩块测定波速时应有代表性。
第4.1.5条 碎石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碎石土可按表4.1.5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和角砾。
土的名称 | 颗粒形状 | 粒组含量 |
---|---|---|
漂石 |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 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 |
块石 | 棱角形为主 | |
卵石 |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 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 |
碎石 | 棱角形为主 | |
圆砾 |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 |
角砾 | 棱角形为主 |
注: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栏从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第4.1.6条 碎石土的密实度,可按表4.1.6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 锤击数N63.5 | 密实度 |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 | 密实度 |
---|---|---|---|
$ N63.5 ≤5 $ | 松散 | 10< N63.5 ≤20 | 中密 |
5< N63.5 ≤10 | 稍密 | N63.5 >20 | 密实 |
注:
- 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小于等于50mm且最大粒径不超过100mm的卵石、碎石、圆砾、角砾。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的碎石土,可按本规范附录B鉴别其密实度;
- 表内N63.5 为经综合修正后的平均值。
第4.1.7条 砂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全重50%的土。砂土可按表4.1.7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
土的名称 | 粒组含量 | 砾砂 |
---|
粗砂 中砂 细砂 粉砂 |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占全重25%-50% 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 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85%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 | 注: 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栏从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第4.1.8条 砂土的密实度,可按表4.1.8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 | ||||||||||
砂土的密实度 | 表4.1.8 | |||||||||
---|---|---|---|---|---|---|---|---|---|---|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 | 密实度 | N≤10 | 松散 | 10 〈N≤15 | 稍密 | 15 〈N≤30 | 中密 | N>30 | 密实 | 注: |
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判定砂土的密实度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第4.1.9条 粘性土为塑性指数Ip 大于10的土,可按表4.1.9分为粘土、粉质粘土。 | ||||||
粘性土的分类 | 表4.1.9 | |||||
---|---|---|---|---|---|---|
塑性指数Ip | 土的名称 | Ip >17 | 粘土 | 10< Ip ≤17 | 粉质粘土 | 注: |
塑性指数由相应于76g圆锥体沉入土样中深度为10mm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得。
第4.1.10条 粘性土的状态,可按表4.1.10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 | |||||||||||||||||
粘性土的状态 | 表4.1.10 | ||||||||||||||||
---|---|---|---|---|---|---|---|---|---|---|---|---|---|---|---|---|---|
液性指数IL | 状态 | 液性指数IL | 状态 | IL ≤0 | 坚硬 | 0.75<IL ≤1 | 软塑 | 0< IL ≤0.25 | 硬塑 | IL >1 | 流塑 | 0.25< IL ≤0.75 | 可塑 | 注: |
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或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判定粘性土的状态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第4.1.11条 粉土为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塑性指数Ip ≤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
第4.1.12条 淤泥为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的粘性土。当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而天然孔隙比小于1.5但大于或等于1.0的粘性土或粉土为淤泥质土。 |
第4.1.13条 红粘土为碳酸盐岩系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粘土。其液限一般大于50。红粘土经再搬运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其液限大于45的土为次生红粘土。 |
第4.1.14条 人工填土根据其组成和成因,可分为素填土、压实填土、杂填土、冲填土。 |
素填土为由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等组成的填土。经过压实或夯实的素填土为压实填土。杂填土为含有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冲填土为由水力冲填泥砂形成的填土。
第4.1.15条 膨胀土为土中粘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组成,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特性,其自由膨胀率大于或等于40%的粘性土。 |
第4.1.16条 湿陷性土为浸水后产生附加沉降,其湿陷系数大于或等于0.015的土。 |